您当前的位置:必康网>前列腺疾病>隐睾中医对应的病名是

隐睾中医对应的病名是

更新时间:2017-10-30 11:43:26 阅读0

中医病名

  隐睾症是睾丸下降不正常的总称,中医称“独肾”“天宦”。睾丸在胎儿期由腹膜后下降入阴囊,若在下降过程中停留在任何不正常部位,如腰部、腹部、腹股沟管内环、腹股沟管或外环附近则统称为隐睾症。睾丸正常下降后,腹膜鞘状突近端闭锁,远端开放,形成睾丸鞘膜,故睾丸下降不全者多半伴有先天性腹股沟疝。隐睾的发生率很高,据统计新生儿约3%~14%,1岁时约2%,青春期约1%,青春期后下降者为数不多,隐睾单侧多于双侧,左右发生率相似,双侧发生率在10%~25%之间。未降睾丸约70%居于腹股沟区域,约25%位于腹腔内或腹膜后,5%位于其它部位。

  隐睾症在男性中发病率很低,少数男性成年后因为该病导致不育的情况还是存在的。什么是隐睾症?睾丸没有降入阴囊,停留在腹腔中导致的疾病,这些患者往往精子质量差,或者死精,导致不育的发生,下面请相关的男科医生介绍一下:

  睾丸在胎儿期由腹膜后降入阴囊,若在下降过程中停留在任何不正常部位,如腰部、腹部、腹股沟管内环、腹股沟管或外环附近,称为隐睾症。隐睾患者中不仅约80%可能发生睾丸肿瘤或发生外伤、精索扭转、心理障碍,但更多的是造成生育功能异常。

  导致隐睾的原因,目前认为与解剖学因素和内分泌因素有关。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两种因素均有。内分泌因素可能是:睾丸分泌雄性激素延迟,或数量不足,靶器官对雄性激素不敏感等。解剖学因素可能是:睾丸系带过短,睾丸周围组织粘连,精索血管或输精管过短,腹股沟狭小,阴囊发育不良等,但总的来说,其病因仍不是十分清楚。

病因

  中医认为隐睾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虚弱,天癸不充,致使肾子发育停滞或延迟,不能降入阴囊,形成隐睾。

  西医从解剖学分析,引发隐睾的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种:

  (1)睾丸系膜大短,不允许睾丸充分下降。

  (2)睾丸系膜与腹膜发生粘连。

  (3)睾丸血管的发育异常或存在皱褶,从上方牵拉而限制睾丸下降。

  (4)精索血管或输精管太短。

  (5)睾丸和附睾的直径太子腹股沟管的直径,以致于无法通过。

  (6)睾丸融合而变得太大,无法下降。

  (7)睾丸引带缺如、太短或固定。

  (8)提睾肌活动过于剧烈妨碍睾丸下降。

  (9)腹股沟管的发育不良,不能让睾丸通过。

  (10)阴囊发育不良,缺少容纳睾丸的腔隙。二是从内分泌因素来考虑,认为睾丸下降需要充足量的性激素刺激,尤其是来自母体的促性腺激素。妊娠最后二周时,母体促性腺激素大量释放,促使胎儿的睾丸下降至阴囊。如果分泌不足,便有可能导致隐睾,但这个观点难以解释单侧隐睾的原因;另一种观念认为是睾丸本身发育不良,一方面造成对促性腺激素刺激的不敏感,另一方面睾丸本身的睾酮生产也发生障碍或紊乱,从而形成隐睾。

鉴别诊断

  隐睾症主要应与睾丸回缩、无睾丸、腹股沟淋巴结、男性假两性畸形相鉴别。

  1、睾丸回缩由于提睾肌反射或寒冷刺激,睾丸可回缩至腹股沟,阴囊内扪不到睾丸,但待腹部温暖,或局部热熨,睾丸可复出。隐睾则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2、无睾丸阴囊发育不良,空虚无睾丸,无生殖能力,第二性征差,呈宦宫型发育,如皮下脂肪丰满,皮肤细,语调高,胡须阴毛稀少,喉结不明显。腹部B型超声及手术探查均无睾丸。

  3、腹股沟淋巴结常与位于腹股沟部的隐睾相似。但淋巴结为豆形,质地较硬,大小不一,且数目较多,不活动,阴囊内睾丸存在。

  4、男性假两性畸形常合并有隐睾。此外生殖器官有严重畸形,如尿道下裂,阴囊分裂,似女性外阴,但性染色体检查为XY,B超及手术探查可发现睾丸。

并发症

  隐睾本身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却有较多的并发症及后遗症,以恶性病变最为严重。其并发症主要有如下几种:

  1、生精功能障碍  隐睾周围温度比阴囊高1.5℃~2.5℃,而温度的升高可使睾丸上皮萎缩,阻碍精子发生,因此双侧隐睾是男性不育症的显著诱因。最近有报告单侧隐睾从生后第2年起,对侧正常位置的睾丸有损害作用,即所谓“交感性睾丸病”,并认为可能是单侧隐睾病人在开始阶段就有双侧睾丸发育不全,或隐睾睾丸所产生的抗体、体液因子影响了正常的睾丸,交感性地造成损害,并可引起不育。

  2、腹股沟疝  隐睾并发腹股沟疝者约占50%,其中以腹股沟处隐睾最常见,这是由于睾丸下降不全而使腹膜鞘突不能闭合所致。一部分病例因嵌顿疝就诊,经检查及手术诊断为隐睾合并嵌顿疝。因此在作隐睾手术时应仔细检查疝的存在,以免遗漏。

  3、精索扭转  由于隐睾下端失于固定,或提睾肌收缩过强、睾丸引带发育不良、睾丸的移动度过大等因素使得隐睾发生精索扭转的机会比正常睾丸大得多,国外有人统计精索扭转的病人中约50%患隐睾症。

  4、睾丸创伤  腹股沟内睾丸位置浅表,后壁坚韧无弹性,活动度小,易受挤压、撞击等损伤。

  5、睾丸恶变  隐睾的恶变率较正常睾丸明显增高,约30倍~50倍,其中以腹内型隐睾最高,这可能与腹腔内温度高对睾丸的影响有关。据统计,8%~15%的睾丸肿瘤发生于隐睾,其发生的肿瘤以精原细胞癌最为多见,也有畸胎瘤。有人指出当年龄超过6岁的隐睾病人,其恶性变机会明显增加,所以位于腹内及较大儿童的隐睾宜行睾丸切除术,但仍有发生恶变的可能。

  6、睾丸鞘膜积液  个别可出现,停留于腹内。

  7、心理疾病  心理影响患者因隐睾、阴囊发育不全,有的可产生抑郁和自卑感,怕暴露,对性生殖能力和婚姻问题均有顾虑。

发病机理

  正常睾丸位于阴囊内,阴囊壁能调节局部温度使其略低于体温,以维持睾丸的正常功能。隐睾则受环境相对高温(体温)的影响,加上先天的发育不全因素,因而睾丸发育停滞、生精细胞数量减少且成熟度差,曲精细管发育不全,间质纤维化,各种细胞〔精原细胞、间质细胞、支持细胞(塞尔托利氏细胞)〕退行性变化等组织病变。并且发现单侧隐睾的对侧阴囊睾丸,亦早期存在相同的组织学病变,故常使单侧隐睾者不育。病变发生的时间并不一致,近年研究发现生命第1年中隐睾与正常睾,二者基本没有区别,从第3年起(即2足岁后)存在轻度病理改变,3岁后明显,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而病理改变越趋严重,精子形成过程障碍,最后造成不育。据调查双侧隐睾70~100%无生育力,亦可有男性内分泌不足的现象,治疗后生育率亦仅40~50%。单侧隐睾60~85%生育力低下或不育,治疗后生育力可达60~80%。

  位置不正常的睾丸,尤其位于腹膜后者,发生肿瘤的机会为正常睾丸的30~50倍,睾丸肿瘤中8~15%发生于隐睾,高发年龄在25~35岁。隐睾恶变的原因,可能与年龄增大,睾丸位置,环境温度,生精上皮萎缩,激素失衡等有关,早期治疗可减少这种危险。由于睾丸位于腹股沟管内或耻骨结节附近,比较表浅、固定、容易受到直接损伤,精索扭转的发生率亦高。

对生殖健康危害

  所谓隐睾症是指婴儿出生2个月以后,双侧或单侧睾丸没有下降到阴囊内的一种畸形状态。隐睾症分真性隐睾和假性隐睾两种。假性隐睾是指在阴囊内膜不到睾丸,但阴囊上方或腹股沟部可膜到睾丸;真性隐睾不但在阴囊内膜不到睾丸,就是在阴囊上部或腹股沟处也摸不到睾丸,其位置过高,常位于腹腔内。不论是真性、假性隐睾,还是双侧、单侧隐睾,统称为隐睾症。

  睾丸离开阴囊后,就处在相对高温的环境中。睾丸温度的升高,首要的是破坏了睾丸生精作用。如为双侧隐睾,可使该男孩成年后发生无精子症,而造成男性不育;即使是单侧隐睾,也会因该隐睾的破坏,产生多种抗精子抗体,而影响生育能力。另有报道,隐睾发生肿瘤的几率比正常人高20-50倍,并有8%的隐睾患者发生癌变。所以,隐睾症对男性生殖健康是十分有害的。

何时治疗效果最佳

  小儿隐睾症或称睾丸下降不全,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体重大于2500克的足月婴儿发病率3.4%,未成熟儿达30.3%。

  一、小儿隐睾症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据推测可能是多种因素产生的后果。

  1.解剖结构异常;精索或输精管过短,腹膜后纤维粘连,内环过小等。

  2.遗传倾向可达5.8%,小儿隐睾症父亲发病率1.5~4%,兄弟中发病率6.2%。

  3.青春期前垂体性腺功能紊乱的结果。

  总之目前已提出隐睾是综合症的新观点。

  二、睾丸或阴囊不正常往往是由双亲无意中发现,或是健康检查时发现。出生后即见阴囊一侧或双侧发育不良;阴囊空虚、睾丸缺如,有时阴囊上方腹股沟管局部隆起,可触及睾丸,一般较正常小,这种情况占75%。而睾丸滞留在腹膜后或腹腔内占25%,此种类型用手不能触及睾丸,需做B超或CT确定睾丸位置。B超对直径2厘米以下睾丸探测不敏感,CT可分辨出1厘米以下睾丸。

  一岁前诊断为隐睾,应暂不进行治疗。因一岁前,尤其是出生后头三个月隐睾可能自行下降,而一岁后发病率仅0.8%。

  三、内分泌功能测定及组织学超微结构研究表明治疗应在1.5~2岁进行,3~5岁后年龄越大不育率越高。据临床观察,如不进行正规治疗,双侧隐睾不育率大于90%,单侧隐睾不育率为50.6%。而经治疗不育率可下降50%。

  开始治疗应先给予内分泌治疗,其目的:一、可促进睾丸发育,使已退化受损的细胞功能恢复或改善;二、促进睾丸下降,对较大儿童未用过激素者,术后宜补充使用。

  目前,手术治疗隐睾为主要手段,手术方法为睾丸下降固定术,手术效果良好。

为何会影响生育

  胚胎时期性腺形成后最初的位置是在腹腔的后上方,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性腺形成睾丸,并逐渐下降,至胚胎第18周时睾丸已下降至骨盆边缘,至第6个月则降至腹股沟管上口,至第8个月时多数已降入阴囊之内。

  隐睾是指男婴出生后单侧或双侧睾丸末降至阴囊而停留在其正常下降通路之任何一处。在男婴出生时绝大多数人睾丸已降至阴囊内,但仍有1%~7%的人睾丸并未下降,这些人也多于生后一年内下降完毕,而睾丸最终仍不下降者则形成隐睾。据国外资料统计,成年男子隐睾的发生率为0.11%~0.52%,平均为0.28%;单侧隐睾多于双侧隐睾,尤以右侧未降者为多。

  在未下降的睾丸中,约有25%停留于腹腔腹膜后,70%停留于腹股沟管内,约 5%停留于阴囊上方或其他部位。

  阴囊内温度比体腔温度低是生精的必要条件,如果睾丸不降入阴囊而停留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其生精作用就会受影响,使精液质量严重下降甚至根本无精子,或者全是死精,因而双侧隐睾患者绝大多数无生育能力。

  单侧隐睾患者因有一个睾丸定居于阴囊内,过去认为这一已下降的睾丸生精功能是正常的,因而不会影响生育能力。但新近的研究已对这一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认为单侧隐睾者已下降的一侧睾丸的发育也未必正常。有人检查了34例经治疗的单侧隐睾患者,发现其中24例精液中缺乏精子或生育能力低下。也有人发现在单侧隐睾中仅有33%~65%的人精子发育正常,而其余的人生精功能均有异常。至于某一个具体的单侧隐睾患者是否具有生育能力,只有通过精液检查才能初步判定。

治疗多种方法

  因为隐睾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合并症发生,故宜及时处理,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等待疗法 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时睾丸已下降入阴囊,但也有一部分婴儿,由于胚胎发育延迟的缘故,睾丸的下降时间可以推迟到出生后3个月到1年。因此,如初生时婴儿有隐睾,可不必急于采用药物或手术方法试图将隐睾复位,可耐心等待,期待隐睾自动下降。曾有人观察了3612名男婴,发现真正隐睾极少在1岁之后再下降,这提醒我们,不采取积极措施,单纯等待的疗法只适用于2岁以内。

  (2)激素治疗 有一部分隐睾的患者是由于内分泌原因造成的。如我们前面所述,胎儿在母体时其睾丸下降与母体促性腺激素密切相关。据此,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先使用LH-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而后用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HCG疗法治疗总量以1万~2万单位为宜,具体方法为1500 单位隔日一次。另有一种短期大剂量冲击疗法,每天肌注4000~6000单位共3天。如治疗有效,用药后2~3周,睾丸即有可能降入阴囊。其适宜的治疗年龄在2~9岁,在这前后均无效。合成LH-RH鼻内喷雾法,方法为LH-RH(1毫克/毫升)1.2毫克,每天分6次鼻内喷雾,一个疗程为4周。本法对幼儿较适用,使用本法无效者中再用HCG仍可有效,故上述二法可联合应用。

症状

  隐睾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导致的,而且隐睾症会导致无法生育等,所以人们要及时诊断隐睾症,要诊断隐睾症,先了解下各种隐睾症的症状。

  1、睾丸萎缩:睾丸未下降至阴囊内,生后2年内还只有轻度的组织改变,在2~5岁以后就会引起睾丸发育不全或萎缩。两侧隐睾可使90%的病人不育。

  2、恶性变:隐睾患者恶性变的危险较正常阴囊内睾丸大20~48倍;而腹腔内睾丸恶性变的危险较腹股沟睾丸大5倍。睾丸先天性缺陷以及睾丸处于不正常的位置、周围温度较高是隐睾发生恶性变的原因。

  3、易外伤:睾丸位于阴囊内,活动度较大,外伤的机会较小。位于腹股沟的睾丸,当腹肌收缩时腹股沟管也收缩,其中的睾丸即受到挤压。腹腔内睾丸也经常受腹压改变的挤压。

  4、睾丸扭转:隐睾之睾丸可能有睾丸引带、提睾肌附着异常或睾丸鞘膜的附着异常,易于发生睾丸扭转。

  5、其他:隐睾患者大约65%合并斜疝。

  6、空虚的阴囊可引起自卑感、精神苦闷、性情孤僻。

  隐睾症的病例中,大约3%~5%完全找不到睾丸。80%的无睾症是单侧的,而右侧比左侧稍多,其输精管的尾端找不到睾丸。双侧性无睾症相当少见,其外生殖器官与骨骼肌肉的型态都属于男性,所以在胚胎早期一定曾有睾丸存在,才能促成男性的生殖器官,可能在出生前血管阻塞或扭结造成睾丸坏死,而失去睾丸,这种现象,我们称为“消失性睾丸症候群”。无睾症应接受手术检查,确定完全找不到睾丸后才能称之为“无睾症”。

推荐阅读